评估Windows新资源共享工具SMB 3.0

日期: 2012-09-13 作者:Rob McShinsky翻译:张冀川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资源共享协议SMB 3.0其核心是允许用于连接至文件共享和打印机。但是包含在Windows Server 2012中的最新版本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增强功能,这将对Hyper-V管理员产生巨大的影响。 SMB 3.0并没有偏离基本的架构:Windows管理员通过输入\ServernameSharename访问位于另一台服务器或者工作站之上的远程文件。SMB 3.0仍旧允许文件访问,但是其以新的多通道和多线程方式提供资源共享,访问速度更快,吞吐量更加可靠而且还支持加密。

这一改变使用户能够实时、快速地访问更大的文件。 然而,如果架构不能满足你的业务需求以及服务级别需求,将会导致性能瓶颈。但是如果在设计H……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资源共享协议SMB 3.0其核心是允许用于连接至文件共享和打印机。但是包含在Windows Server 2012中的最新版本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增强功能,这将对Hyper-V管理员产生巨大的影响。

SMB 3.0并没有偏离基本的架构:Windows管理员通过输入\ServernameSharename访问位于另一台服务器或者工作站之上的远程文件。SMB 3.0仍旧允许文件访问,但是其以新的多通道和多线程方式提供资源共享,访问速度更快,吞吐量更加可靠而且还支持加密。这一改变使用户能够实时、快速地访问更大的文件。

然而,如果架构不能满足你的业务需求以及服务级别需求,将会导致性能瓶颈。但是如果在设计Hyper-V架构时,首先对业务需求以及服务级别需求进行评估并使用新的SMB 3.0协议,然后在测试环境中进行部署,你就会避免潜在的性能瓶颈。

对SMB 3.0有哪些期待

使用采用SMB 3.0协议的远程集群共享将创建一个高速,线程级数据通道与存储进行连接,这与使用iSCSI或者光纤网络构建的传输通道类似。在Windows Server 2012中用于远程文件访问的第三种选择创建了一个设计Hyper-V虚拟机存储的简单方式。它使运行在Windows Server 2012上的Hyper-V主机能够与位于Windows Server 2012服务器或者集群服务器上的SMB共享建立连接。集群节点可能使用iSCSI或者光纤通道作为备份存储。采用这一配置你能够获得的益处就是指向集群中同一共享的多台Hyper-V虚拟机都具有高速带宽连接。

围绕资源共享协议设计基础设施

为了安置Hyper-V VM存储,需要在使用SMB 3.0的远程共享路径下配置文件以及快照,而且你必须在Windows Server 2012上运行Hyper-V。远程的共享路径也必须运行Windows Server 2012。按照微软官方的说法,代码并不能移植到Windows Server 2012以前的版本中。

SMB设置

如何围绕远程共享Hyper-V VM存储设计Hyper-V 基础设施取决于你的存储I/O需求以及工作负载特性。Hyper-V基础设施可能只包括单台配置了本地存储的服务器。或者也可能更加复杂,由具有多个高带宽网络接口的多节点集群组成。你对存储I/O、冗余的需求以及预算都将对最终的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测试环境中使用SMB 3.0

对于不需要高可用性、功能非常有限的测试环境来说,你只需要一台Hyper-V主机以及具有一些本地存储的第二台服务器。例如,两个桌面或者具有单个1Gb以太网连接的两台低端服务器都可以用于测试环境,但是为了使用SMB 3.0,测试环境中使用的机器必须能够运行Windows Server 2012。

你可能会对测试环境进行扩展,使用多台单独的Hyper-V测试主机增强处理能力,这些Hyper-V测试主机使用的存储都指向一台Windows Server 2012服务器。这将减少分布式存储/被浪费的本地存储的数量,而且将简化为每台Hyper-V主机配置额外传输技术,比如iSCSI或光纤通道的步骤。这一配置将使远程存储存在单点故障,但是能够降低成本而且提供了非常简单的架构。

一旦在测试环境中对SMB 3.0进行了评估,你只需要很少的步骤就能够使你的基础设施进入生产就绪状态。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将继续讲述配置过程。

翻译

张冀川
张冀川

TechTarget中国特约专家,任职于某国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中心硬件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对虚拟化及云计算技术有浓厚兴趣,并在工作中积极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