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 COO:我们了解微软

日期: 2009-09-15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我非常了解微软。”VMware首席运营官Tod Nielsen这样表示。曾经在微软工作12年的Nielsen非常熟悉微软的攻击策略。在刚刚结束的VMworld大会上,Nielsen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VMware收购了SpringSource,那么你认为这将给VMware在收益方面带来怎样的好处?

Nielsen:VMware所拥有的软件就像被放进一个封装内。总之,VMware只管理被做成一个封装的整个虚拟机,因为一个虚拟机中有操作系统,应用运行在其中。甚至应用在这个封装内的运行情况都无法被了解。

  今年年初首席执行官Paul Maritz提到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智能化,简而言之就是能够实现负载均衡、性嫩管理和应用管理。

  于是VMware果断地决定投资SpringSource。从公开收购到现在,我们预计已经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我认为收益方面的成效将在未来三、四年内显现出来。

  VMware称将从SpringSource开始研发PaaS。那么除了Java之外的架构也将包括在内吗?例如微软的.Net?

  Nielsen:我们希望是相互受益,将所有架构都包括进来。微软也是一样的。根据我在微软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微软是一家希望掌控各个方面的公司,不管这个道路是否顺利。

  发展云计算的话,收益结构可能会有很大变化。请问VMware在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呢?

  Nielsen:不但是出售软件许可,我们也考虑到了共享销售额方面。我们的想法是以合理的价格为服务提供商提供支持,从而降低盈利。最终这对服务提供商来说减少了初期投资。

  您是怎么看待竞争的?尤其是作为对手之一的微软?

  Nielsen:我从1988年到2000年期间曾在微软公司工作。从经验这方面来说,我很了解微软的策略。

  例如,微软改变游戏规则的技巧。当初微软涉足文字处理领域的时候,是将软件与Excel捆绑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独推出带有文字处理软件的Office套件。最终微软取得了成功。

  同时,如果不能改变游戏规则的话,良好的功能特性和更低的价格就变得十分重要。

  但是虚拟化领域的情况有所不同。首先,VMware在虚拟化软件领域拥有20%以上的用户。同时,没有形成生态系统对微软来说也是一大劣势。VMware在全球范围内拥有3900家合作伙伴。然而,微软却完全忽视了这一渠道。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虚拟化领域大家都不熟悉微软。微软想要被熟知就必须向大家传递信息,而如果这么做的话,就会破坏了自己的步调。实际上,VMware也在用户认知这方面下了很大一番功夫。

  因此首席执行官Paul Maritz也是从微软公司出来的,所以也深知微软的想法。我们并不介意微软传递的信息,只要向我们致力的领域前进就可以了。

  但是微软在日本市场宣传的效果不是非常好吗?

  Nielsen:微软在日本的声音是非常强的,所以的确存在着比在其他国家进展更顺利的可能性。

  (VMware日本公司法人代表三木先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市场领导者,相信我们能够保持这个领先地位。

  (三木先生表示)VMware将很大一部分时间放在了虚拟化的研发方面,很好地了解使用两家公司产品的用户之间的差异性。即使以后微软增加技术人员的规模也不足以对我们构成威胁。

  (Nielsen)请允许我多说一点。VMware有将近2500名工程师,这个数量比我在微软工作时候研发Windows的工程师还要多。虚拟化并不单纯是一项技术。从2001年就开始研发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最近在虚拟化领域,桌面虚拟化是人们的一个关注焦点。那么VMware今后在这方面将有什么动作?

  Nielsen:协议支持和离线支持是两个技术课题。我认为明年这两个技术课题都将被攻克。如果这样的话,桌面虚拟化发展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IT执行部门想办法解决桌面问题。对于PC来说,管理很重要,安全性也很重要。根据调查结果,管理一台PC的费用大概在2500美元。如果使用了桌面虚拟化,这个费用可以大幅度削减。

  对于VMware来说,亚太地区被赋予了怎样的地位呢?

  Nielsen:VMware优先实行的是“对虚拟化环境的业务应用转移”、“扩大对非英语国家的销售”以及“组织结构变革”的三个原则。

  其中亚太地区就和“扩大对非英语国家的销售”和“组织结构变革”这个两个原则有关。目前,集中权限已经分散到了各个地区。例如,在日本地区实施加强本地化和支持个别区域销售这样的搭配。

  扩大英语国家之外地区的销售是很重要的。目前,VMware的7成销售来自英语国家,改善这种情况对VMware来说很关键。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