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虚拟化技术大比拚(1)

日期: 2008-04-09 来源:TechTarget中国

  哪种虚拟化技术最适合你的使用环境?本文从架构、性能、应用环境等重点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大虚拟化技术,并分别分析了不同类别间的不同特点以及其各自适合的企业环境特点,以供广大企业用户借鉴。


  VMware凭Virtual Infrastructure 3继续领跑


  VMware旗舰虚拟化产品的新版本改进了硬件支持功能。


  VMware公司基于硬件仿真的产品系列长期以来领导x86虚拟化市场。VMware Workstation和Server需要“主机”操作系统——Linux或者Windows,才能在各种操作系统环境下运行“客户”虚拟机,这些环境包括BSD、Linux、NetWare、Unix和Windows。不过,这家公司面向企业市场的ESX Server产品采用了略有不同的方法。ESX Server实际上是非常精简、受到严格控制的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安装在裸机系统上,用不着需要主机操作系统。因而,它的硬件支持功能比较有限,不过它管理每个虚拟系统所需的开销比较小,能够支持更多的并行虚拟服务器实例。


  VMware的硬件抽象方法非常灵活,但带来的开销势必比基于主机的虚拟化产品要大得多。折衷方案就是,允许每个虚拟服务器可以真正与平台分开、可在BIOS层面进行定制。VMware的服务器产品还提供了客户端工具,可以从管理员工作站连接到每个虚拟服务器的控制台,以便管理。另外它还提供了可自动创建及维护虚拟服务器的应用编程接口(API)。


  目前,VMware推出了Virtual Infrastructure 3套件,为市场推出了具有更多增强功能的新版本ESX Server。在后端方面,VMware添加了支持四路CPU虚拟机的功能,每个虚拟机的内存容量可高达16GB,还为64位客户操作系统提供了官方支持。它与SAN连接功能也达到了新的水平。ESX Server 3可以从NFS共享区域或者iSCSI SAN卷读取虚拟机磁盘文件,可从SAN直接支持运行中的虚拟机,甚至可以从SAN来引导。


  VMware新发布的ESX Server 3版本,彻底改变了Web用户界面,使得Web体验更出众、更完善。不过, VirtualCenter更是一款更出色的管理工具,可用于配置、管理及自动迁移VMware虚拟机。Virtual Infrastructure 3的一项新增特性名为分布式可用性服务,万一遇到硬件故障,这项特性可以让VirtualCenter把虚拟机从一个物理主机自动迁移到另一个物理主机。


  该版本的另一个新特性就是分布式资源调度功能,这种特性可以在硬件资源之间自动迁移虚拟机。比如说,如果在虚拟机里面运行的某个数据库服务器耗用了一台物理主机上的太多资源,从而影响了在同一主机上运行的其他虚拟机的性能,VirtualCenter就会把其他服务器迁移到另一个ESX服务器实例上,从而兼顾所有虚拟机对资源的需求。


  如果把这些工具部署到实际使用的数据中心,管理员可以把每个物理服务器看成是属于庞大资源池的一部分,用不着为每台服务器手动分配资源来处理负载。此外,分布式可用性服务意味着硬件故障不再是威胁了。


  VMware在x86虚拟化市场占有最大的份额。在测试环境下,测试版本的ESX Server 3在服务器上运行非常稳定,只有VirtualCenter出现了一些小的异常——这通常是测试版本代码的特点。如果交付的Virtual Infrastructure 3承诺的所有功能没有缩水,它会把虚拟化技术进一步推向主流。


  微软期待Longhorn提高虚拟化速度


  接近内核的hypervisor其速度应当会超过Virtual Server 2005。


  微软的Virtual Server 2005 R2采用了与VMware同样的设计思路,不过需要Windows Server 2003作为主机操作系统;另外与VMware ESX Server不同的是,它无法在裸机环境下运行。最新版本添加了相当漂亮的Web用户界面及支持Linux虚拟机(VM)的功能。而且它可以免费下载。


  微软还在准备虚拟机管理器(Virtual Machine Manager),而这个虚拟化管理工具基于Virtual Server 2005 R2。它目前只是测试版,微软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发布正式版本的虚拟机管理器。


  尽管这样,微软仍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些新产品恐怕功能太少、交付时间太晚。初步测试表明,Virtual Server 2005 R2功能良好,但受到了似乎与I/O瓶颈有关的性能问题的阻碍。另外,虽然x64版本在面向AMD Opteron和英特尔扩展内存64位(EM64T)处理器的Windows Server 2003 x64上运行,但实际上作为32位应用在Windows on Windows(WoW)里面运行,这进一步阻碍了该虚拟产品在这些架构上的性能。


  按照微软的一贯思路,所有虚拟服务器管理工具都需要Windows和Internet Explorer 6.0或更高版本,而与虚拟服务器控制台的所有交互都通过嵌入在浏览器窗口里面的ActiveX控件来处理。Web图形用户界面布局漂亮,不过有时会很奇怪,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一些简单任务,譬如把ISO镜像映射到虚拟机光盘驱动器。


  与x86虚拟化市场的其他产品相比,微软的虚拟机服务器缺少管理工具。不过微软最近公布了系统中心虚拟机管理器,它不但用来管理虚拟服务器,还用来为将内置在Longhorn里面的Windows服务器虚拟化服务提供管理框架。


  虚拟机管理器的目的类似VMware VirtualCenter,但多了几项额外特性。它体现了微软在物理到虚拟迁移工具(仅限于Windows服务器)方面的思路,并且借鉴了卷影复制服务(VSC),执行文件块级别的服务器迁移。另外还包括诸多合并工具,它们可以查看物理数据中心; 根据性能和资源利用率方面的衡量指标,还能建议相应的虚拟化迁移策略。


  所有这些工具都可以充分利用活动目录等微软的现有技术来完成工作,这在以Windows为中心的基础设施下是一个优点。不过虽然虚拟服务器现在支持Linux客户操作系统,但微软并没有想方设法用其管理工具支持Linux,而是偏向于让第三方独立软件开发商来承担这项任务。


  预计微软会在最初发布Longhorn Server后的三个月内为这项操作系统交付hypervisor,并且已经承诺:由于hypervisor更加接近操作系统的内核,这将会带来更好的虚拟化性能。它目前提供的所有功能将成为标准的服务器角色,酷似域控制器或者应用服务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独立的虚拟服务器产品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另一方面,如果Longhorn未能解决虚拟机性能速度缓慢的问题,微软在虚拟化市场可能会继续处于落伍的位置。


  Solaris容器将服务器推向极限


  Sun的内置Unix虚拟化方案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Sun公司最初利用Solaris Domains把虚拟化特性添加到了专用的


  Unix操作系统,这项技术以前只出现在价格不菲、功能强大的Sun硬件上,比如E10000。不过这个平台对安装的大多数环境来说过于庞大了。Sun利用Solaris容器(Solaris Containers)为主流市场引入了类似功能。容器可运行在使用SPARC或者x86版本的Solaris 10上,再加上引入的多核Sun SPARC T1处理器,两者共同为Sun的虚拟化策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Solaris容器让安装的多个Solaris 10可以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所有虚拟服务器在这台服务器上共享通用内核,但运行不同的实体,虚拟服务器上面的所有进程统一在主机内核里面运行。虽然Solaris Zones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但作为Solaris容器增强版的这项虚拟化技术还是颇受欢迎。


  Zones控制资源的粒度比早期的一些技术细得多。它们允许管理员创建按CPU分配的资源池。为Zones分配这些资源池需要为Zones分配可用资源,无论这资源是一个专用的CPU还是几个CPU组成的池。Zones甚至允许管理员把单个CPU的一部分分配给虚拟机,以前这些方面需要使用Solaris资源管理器来控制。


  Solaris 10里面的合理分配调度程序负责按比例从资源池分配资源给不同分区里面的不同容器。因而,不同容器的两个分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资源分配比重,以便按需要把更多资源分配给其中一个分区,这样管理员就可以高度控制资源利用率了。


  与基于Solaris的所有产品一样,Sun的工具集基本上也是基于命令行,这样管理员就可以用脚本编写资源分配和部署工具了。通过命令行创建容器和Zones是相当简单直观的过程。除了这些工具外,Sun还提供名为Solaris容器管理器的另一个产品,该产品是其N1管理工具集的一部分。这个添加到Sun管理中心的图形用户界面工具让管理员可以跨多个主机系统来配置及管理容器。


  Sun也承认,不能单单着眼于Solaris,他们也一直致力于在x86系统上的容器里面提供与Linux二进制代码兼容的功能。迄今为止,这项功能仍处于初期阶段,但Sun声称,运行Linux应用程序的Solaris容器获得的速度实际上超过在Linux内核上本地运行的速度。


  容器是面向中低档SPARC服务器的惟一的虚拟化方案,但Sun同样经销用于Opteron系列上的VMware产品。即便如此,使用任何平台的Solaris客户关注容器将是明智之举。容器无疑具有Sun的产品特点:全面性和复杂性,而且具有稳定的性能。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